【讀書心得】設計的關鍵,讓設計團隊成為產品與商業成功的核心動力
作者:周陟
出版社:沐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5/04/1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閱讀《設計的關鍵,讓設計團隊成為產品與商業成功的核心動力》這本書之前,作為一位剛晉升為設計主管的我,正面臨著許多實務上的挑戰。從一位視覺設計師轉為領導一個涵蓋多元技能(含互動設計與產品支援)的設計小組,看似只是職稱轉換,實際上卻如同跳入一個未知的深水區。如何建立團隊的核心價值?如何平衡任務量與品質?如何讓個人技能與整體戰力同步提升?這些問題一直盤旋在腦中。
本書提供了我急需的知識架構與反思機會。它並不是一本談論色彩、排版或畫面配置的設計教科書,而是一部從設計領導的角度出發,深入探索設計如何在企業中創造價值、如何透過組織運作提升設計能量的專業指南。
一、設計管理不只是分配任務,而是打造文化與系統
從書中我最深的感觸是,設計管理的本質並非只是「安排誰做什麼」,而是建立一套長期可持續的系統與價值觀。以我們團隊為例,因業務橫跨品牌、產品、行銷等多元領域,成員具備一定的「全才能力」,但也因未深耕特定垂直領域,常被其他更具專精性的設計團隊邊緣化。書中提醒我,設計團隊的定位與價值,不在於是否「萬能」,而是能否針對目標業務貢獻獨特價值。
這促使我重新思考,與其在多點分散能量,不如根據業務重點,針對其中1~2個有策略價值的方向,建立一套清晰的工作流程與專業標準。例如建立特定模組的設計系統,或專注於提升與某個核心業務的配合效率。這不但有助於累積成果,亦能建立團隊在某一領域的專業形象。
二、從個人成長到團隊進化:設計領導者的角色轉換
本書第二部分談到設計者的專業成長與影響力,對我特別有啟發。以往作為視覺設計師時,重視的是輸出的品質、創意表現,但作為領導者,必須學會放下單一技能,轉而去關注整體效能與成員成長。
書中提及設計主管的價值不在於自己「做得多好」,而在於能否幫助團隊「變得更強」。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不能再單靠過去的視覺經驗來做判斷,尤其是對互動設計與用戶體驗的部分,我的知識尚淺,無法提供明確方向。
我開始學習與互動設計師深度對談,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使用者的痛點與產品邏輯,並透過設計檢討會讓大家共學。透過建立知識共享機制,我不再是唯一的指導者,而是促進團隊彼此學習的橋樑。
三、流程與標準化:在複雜中創造秩序
目前我們面臨一個重大問題——工作量龐大且瑣碎。每位設計師同時對接兩至三個不同業務單位,加上還需參與回顧會議、推動設計優化專案,導致產出品質不穩定,時常陷入救火模式。
這部分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標準化與流程化的重要性。當團隊陷入忙碌時,往往是因為「每件事都從零開始」。如果能建立起可複用的模組系統、明確的設計規範、任務交付SOP,不但能降低溝通成本,更能保障設計的穩定品質。
書中提及「設計流程是一種管理工具」,深深提醒我,流程不是限制創意,而是讓創意能有效落地的依據。因此我開始著手建立團隊的「設計指南」,從元件命名規則、交付文件格式、版本控制方式開始,小步前進、穩定演進。
四、設計師的專業成長,不只是升職,而是影響力的累積
除了團隊管理之外,書中另一個令我反思的重點是「設計師的成長地圖」並非僅限於升遷或轉職。設計的影響力其實來自於「能不能說服他人相信設計的價值」。這不只是設計成果的好壞,更包括溝通能力、數據解讀能力、對市場的敏銳度。
我意識到,團隊成員普遍缺乏這種「設計溝通力」。我們過去偏向被動接任務,缺乏主動分析與反饋機制。於是我參考書中所提的設計評審機制,導入「簡報式任務回顧」的做法,鼓勵設計師用簡報方式呈現設計邏輯、挑戰點與優化建議。起初大家頗為抗拒,但幾次之後,明顯能看到成員在講述自己的設計時更有自信,也更能與業務、開發團隊進行有效對話。
五、設計的未來挑戰與我們的準備
在書的最後一章,作者談及AIGC、遠距合作、AR/VR等新興挑戰,提醒我們設計從業者不能只是固守技能,更需要不斷更新對產業的認知。我特別認同其中一點:「未來的設計師,要懂技術、懂商業、懂人性。」
這句話讓我深感震撼,也成為我個人接下來努力的方向。對於團隊而言,我也開始規劃跨技能學習的讀書會,例如定期分享用戶研究技巧、AIGC工具應用案例,讓設計師具備更全面的知識結構。這樣的投入未必短期見效,但對於建立有彈性、可調度的設計隊伍,是非常關鍵的準備。
結語:從閱讀中看見自己與團隊的可能性
《設計的關鍵》這本書,不僅讓我理解設計團隊如何在商業體系中創造影響力,也幫助我重新定義了「設計主管」的責任與角色。我不再只是過去的執行者,而是組織設計價值的放大器,是夥伴成長的催化劑。
對於正處於角色轉型、思索團隊策略的設計領導者,這本書提供了極高的參考價值。它不講空泛的理論,而是用系統思維、實戰經驗與具體方法,指引我們如何帶領設計從「漂亮的外觀」變成「影響商業的力量」。
我相信,設計的價值從來不只是畫面好不好看,而是能否在混亂與挑戰中,創造秩序、連結使用者、推動產品前進。而這一切的關鍵,不在外界,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成為那個驅動改變的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