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佳燊
原文作者:Jason Yang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12/2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影片說明】
在這個講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許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知不覺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努力想達成一個標準答案,卻逐漸失去了本心。讀完《真誠 Be real, not perfect》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與其追求無懈可擊,不如回歸真誠本質。這不僅是一本個人傳記,更是一部關於實戰領導、創業決策與職場哲學的現代教科書。
本書作者楊佳燊(Jason Yang),是傑思愛德威媒體的創辦人,也是台灣數位行銷的開路先鋒。他曾是媒體圈的頂尖業務員,卻毅然辭職,從舒適圈跳出,開啟創業之路。從書中的敘述可見,他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自於一套明確的人生哲學:以真誠為核心,從日常行動中累積信任與價值,進而打造長期穩健的影響力。
一、從「職場新手」到「產業旗手」的蛻變軌跡
Jason的故事從電視台AE(Account Executive,客戶經理)開始,他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而是靠著一雙手與對市場的敏銳直覺,硬生生打開一片天。他曾是年薪數百萬的超級業務,然而當多數人安於現狀時,他卻選擇在30歲當天毅然辭職。這一舉動看似瘋狂,但其背後正是典型的「成長型人格特質」(Growth Mindset)的展現:他相信未來是可以被創造的,而非等待而來。
這樣的決策模式,正呼應《從A到A+》一書所提到的「主動式機會創造者」特質。他用75,000元資金創業,從一間咖啡店起家,半年內創造千萬業績,並與「無名小站」並肩作戰,成為台灣早期數位行銷產業的重要推手。這段歷程不只是數字的累積,更體現了「趨勢判讀能力」與「關鍵資源整合力」兩項創業必備要素。
二、以「真誠」為底蘊的管理觀
Jason的領導哲學可以用「制度+溫度」來總結。他不是靠權威壓制,而是用成熟的信任機制來凝聚團隊。他不斷強調,「主管要找成熟的成年人」,這不是對年齡的要求,而是對於心態與責任感的期待。
他提出的「三心哲學」——同理心、不貪心、感恩的心,是管理中少見的溫柔堅定。這一點讓我聯想到《被討厭的勇氣》中所提倡的「課題分離」:在管理上,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主管的職責是提供明確制度與願景,並用情感連結補上冰冷規則的空缺。
Jason曾自嘲自己是「濫好人老闆」,這其實正是他「領導魅力」的來源。他知道放手讓員工發展,是一種高階的控制藝術(Control through autonomy),這種信任會反過來轉化為團隊對企業的忠誠與戰力。這點也與《領導梯隊》(Leadership Pipeline)中的「授權領導」精神不謀而合。
三、創業過程中的韌性與轉折點
在創業初期,Jason經歷了無數「低谷轉折」。例如他曾代理某大型網站,卻在合約上吃了虧,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挫敗。但也正因為這些失敗,他學會用「數據說話」,建立「制度優先」的組織文化,並逐步將公司從媒體代理轉型為整合性數位行銷生態系。
他用「從中間商到生態圈」來形容這個過程,這不只是商業模式的升級,更是一種「價值鏈主導地位」的取得。他懂得用策略聯盟「打群架」,將看似分散的資源集結,轉化為品牌護城河。這個策略與今日「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的運作邏輯高度吻合。
Jason也在疫情期間開啟Podcast節目《Jason好好聊》,這是一個突破舊有傳播框架的創舉。他知道影響力不該只限於客戶端,還應該延伸至社會對話與價值倡議的領域。這種「品牌人格化」策略,不只塑造企業形象,也強化了創辦人個人IP的傳播力道。
四、誠實面對自己,比努力更重要
書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選擇往往更關鍵。」這說明了Jason對「策略性思維」的重視。他並非盲目努力的人,而是在適當時機做出最有效的選擇——像是選擇創業的時機、切入的市場、合作的對象、退出的節點。
這種策略觀點可用「選擇力」來描述。哈佛商學院研究指出,真正成功的創業者,其共通點不是拚命,而是能在機會點出現時,有果斷決策的能力與冒險勇氣。Jason正是一個具備「機會成本管理」意識的企業家。
他也提醒讀者,不要迷信「人脈經營」,真正有價值的關係來自於「真誠」與「互信」。這樣的思維,打破了傳統以利為主的社交邏輯,更符合現今「關係資本」重於「社交廣度」的趨勢。
五、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
在最後一章中,Jason分享了他對未來的想像。他不再單單追求業績,而是將焦點放在「制度與溫度兼具的組織文化」上。他提出「三十學習、四十深耕、五十突破」的生命節奏論,呼應《人生四千個禮拜》一書中對時間意識與意義感的思辨。
他強調「追求心安的自我」,這是一種從外在認可回歸內在價值的過程。企業領導者若不能從內心出發,就很容易陷入虛榮成就的迷思。這部分,讓我想到《原子習慣》中所說的「身份導向」:真正長遠的改變,來自於你想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你想完成多少事。
Jason對於「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也有深刻反思。他相信事業的成功不該建立在家庭失衡的代價上,而是需要在「價值排序」中找到長期持續的動力。這份覺知,也是他「真誠哲學」的延伸——不只是對別人誠實,更是對自己誠實。
結語:真誠,是最稀有的競爭力
《真誠 Be real, not perfect》並非一本商業操作手冊,而是一部讓人思考「如何活出本我」的生命筆記。Jason以一個從基層崛起的創業者身份,帶我們看見,真誠並非軟弱,而是一種極其罕見的韌性與格局。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我們太習慣戴著面具應對外界,但唯有真誠,才是維繫關係與成就長遠的核心力量。從Jason的故事,我學會了:成功從來不是完美的結果,而是用真心去走過的歷程。
這本書,不只是給創業者或經理人,更是給每一位在生活中努力尋找意義的人。如果你正處於人生的選擇岔路口,不妨翻開本書,讓「真誠」成為你的指北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