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彼得.杜拉克
譯者:齊若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5/01/17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這個人人身兼多職、快速變動的時代,「效率」與「效能」儼然成為職場人士無法忽視的兩大核心能力。讀完彼得·杜拉克的著作《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我深刻體會到:一個人若想在知識驅動的世界中脫穎而出,不僅需要做得快,還要做得準。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管理工具書,更是一本幫助我們提升自我覺察與行動力的實用指南。
從執行力到判斷力:高效能的定義升級
杜拉克清楚區分了「效率」與「效能」的本質差異:前者講究速度與流程是否精準無誤,後者則著眼於選擇正確的方向與任務。也就是說,單純追求完成工作,不如反思這項工作是否值得完成。這樣的思維轉換,正是從傳統勞力導向的工作型態,邁向以智慧與判斷為基礎的知識型社會的重要標誌。
當今,無論是專業人士、團隊領導者,甚至是自由工作者,每個人都無法再依賴指令式的被動完成任務,而是必須主動思考、自我領導、有效決策。杜拉克提出的「高效能五習慣」就是這個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行動準則。
習慣一:掌握時間的真實樣貌
「了解自己的時間使用方式」是高效能的第一步。杜拉克強調,我們並非擁有無窮的時間資源,因此不能讓時間被日常瑣碎任務吞噬。我們應有意識地記錄、分析、評估時間的流向,再有計畫地分配每一段可控的時間。
這讓我想起自己以往常陷入一種「忙碌假象」:回顧一天,彷彿每個時段都很忙碌,但真正推進專案的成果卻少之又少。閱讀本書後,我開始嘗試每日回顧工作記錄,將不必要的會議、低價值的任務過濾掉,把精力保留給真正產出高影響力的事項。這個過程讓我更加理解:時間管理的核心不是讓行程滿檔,而是讓關鍵事情被優先完成。
習慣二:聚焦於價值貢獻
第二個習慣,是不斷自問「我能提供什麼價值」。這不只是對內部工作責任的思考,更是一種外部導向的貢獻思維。杜拉克提醒我們,專注於輸出成果,而非陷於「為做而做」的忙碌循環。
這讓我聯想到「成果導向」與「任務導向」的區別。任務導向者關心事情有沒有做完,成果導向者則關注這件事完成後是否帶來改變。在公司專案管理中,我逐漸學會把重點放在「這件事情為誰帶來價值」上,而不是單純交差了事。這不僅讓我的工作更具意義,也提升了我在團隊中的影響力。
習慣三:發揮他人的長處
第三項習慣在團隊合作中尤其重要,即「善用他人的強項」。杜拉克認為,優秀的管理者並不是挑毛病的專家,而是懂得看見他人閃光點的引導者。
這讓我反思以往自己在團隊領導時,是否過於聚焦於修正同事的不足,而忽略了他們本來就擅長的能力。改變思維後,我開始嘗試以「角色最佳化」的方式調整工作分工:讓擅長分析的人做數據,擅長溝通的人負責簡報與簡化資料,發現每個人不僅做事更有成就感,也提升了整體產能。
這種以人為本、發揮優勢的協作策略,比傳統一刀切的標準化方法,更能激發個人潛能,進而創造團隊整體的最大價值。
習慣四:優先處理最具關鍵性的事項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被大大小小的任務包圍,難以分辨孰輕孰重。杜拉克的第四項高效能習慣,就是「先做最重要的事」,並且持續依照優先順序推動。
這其實是我們常聽到的「80/20原則」的實踐版本:把80%的成果,聚焦在最有影響力的20%任務上。然而,真正困難的不是知道哪件事最重要,而是有紀律地抵抗誘惑,專注完成它。
我曾經為了快速回應信件而拖延了一份關鍵簡報的撰寫,最終導致自己陷入臨時趕工的困境。從那次經驗後,我試著每天早上先處理最耗腦力、最重要的兩件事,再處理其他例行公事,發現工作效率和產出品質都有顯著提升。
習慣五:做出深思熟慮的判斷
第五項習慣是「有效的決策」,這是高效能的最終核心能力。杜拉克強調,真正有價值的決策並非來自一致同意的共識,而是來自多元觀點的交鋒後產生的清晰判斷。
在實務上,我體認到真正關鍵的決策,往往都充滿不確定性,且無法全然仰賴過去經驗。這時候,重要的不是一味追求速度,而是保持思辨與開放性,勇於聽取不同立場的意見,再根據整體脈絡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尤其在帶領專案時,我學會不再急於定案,而是多花時間與團隊討論可能的風險與備案,這樣做雖然初期花費時間,但長遠來看大大降低了執行過程中出錯的機率。
高效能:從個人到組織的全面升級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不僅適用於個人的自我管理,也為企業、機構乃至整個社會組織提供了一種行為準則。書中強調,當高效能的觀念從個人擴散到團隊與整體組織時,所產生的影響力將遠超過表面績效的提升,而是讓整個系統變得更加敏捷、具彈性並具備前瞻性。
這讓我重新審視管理的本質。管理,不再只是對他人的掌控,而是從自我出發的修練與責任:我們需要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時間、能量與價值觀,從而在工作中不只是「執行任務者」,而是成為「創造價值者」。
結語:將高效能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
杜拉克的管理思想至今依然被無數企業領袖與創業家奉為圭臬,不是沒有原因。他所提倡的高效能五習慣,不是短期操作技巧,而是能隨著人生與職涯歷程持續演化的原則。
這五個習慣讓我理解,「高效能」其實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習慣的積累與選擇。當我們學會珍惜時間、聚焦成果、看重他人所長、聚焦優先任務並做出深思熟慮的判斷時,無論是面對工作挑戰或人生抉擇,都將更有主動權與掌握感。
最終,我相信,學會「做對的事」遠比「把事情做對」來得重要——這也是杜拉克最希望我們理解的核心價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