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明璋
出版社:大寫出版
出版日期:2024/09/25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影片說明】
在這個瞬息萬變、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企業的經營環境已經徹底改變。過去仰賴產品優勢或單一市場策略的成功模式,已經難以應對層出不窮的風險與挑戰。讀完鋼索上的管理課後,我深刻體認到,韌性管理不再只是危機來臨時的應急方案,而是貫穿企業營運全局的核心戰略能力。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風險、危機與復原三者之間的緊密鏈結,更激發我思考:面對下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我們真的已經做好準備了嗎?
本書由一位長年專注於風險治理與危機應變的專家撰寫,內容涵蓋了從災難管理、風險評估到組織復原的完整策略路徑。它不僅針對企業如何在遭遇天災人禍、資安攻擊、系統崩潰等重大事件時維持營運連續性,更深入探討這些風險背後的成因與預防對策。書中強調,真正的危機往往不是來自敵意行動,而是來自對環境變遷與潛在威脅的長期忽視。比起事後的補救與損失控管,更重要的是事前的規劃與準備。只有建立起一套具備彈性與預見性的風險管理系統,企業才能在高度不確定的時代中保持穩健與前進的力量。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出的「敏捷韌性管理」架構。這個概念融合了敏捷開發的精神與風險治理的實務,主張企業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不僅要快速反應,更應具備持續調整、迭代學習與策略更新的能力。傳統災後復原思維,強調的是「恢復原狀」;而敏捷韌性管理則進一步提出「強化原狀」,甚至「升級原狀」的可能。這種思維轉變,促使我重新檢視我們目前的風險管理是否已與組織文化與流程深度整合,是否能在平時就進行模擬演練,並讓每一位員工都理解自己的責任與角色,成為韌性鏈條的一環。
書中引用了大量橫跨不同行業與國家的真實案例,從曼恩峽谷森林火災、NASA火星氣候探測計畫的失誤、美加大停電、日本阪神大地震對製鞋產業的重創,到近年頻繁發生的勒索軟體攻擊與全球性系統崩潰事件。這些案例不只是單純的事件回顧,更深入剖析了每次危機背後的制度缺口、人為疏忽與管理盲點。作者將這些慘痛經驗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改善建議,使我們能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提早預防。尤其是對於組織信任重建的過程描寫,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復原並不只是技術層面的修復,更是品牌與人心的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特別強調「資安風險」不再只是IT部門的專業領域,而應上升為企業整體治理的戰略層次。面對日益複雜的網路威脅,許多企業在事發當下手忙腳亂,根本原因在於缺乏整合性的風險觀。作者主張企業應建立「資安營運持續計畫(Cyber BCP)」,並將其納入風險管理體系的核心部分。這不僅是資料保護的需求,更是商業信任的基石。在供應鏈全球化與數位化加劇的今日,任何一個環節的資安破口,都可能造成蝴蝶效應式的災難。這提醒我,企業若想長期生存,必須將資安視為基本營運條件,而非附屬功能。
在推動韌性文化的章節中,作者強調「全員參與」的重要性。韌性不僅存在於制度與科技架構之中,更深植於人的意識與行動中。如果員工普遍將安全視為他人的責任,或將危機應對視為專責部門的任務,那麼即使擁有再完善的計畫,也可能因人為疏忽而前功盡棄。因此,領導者應致力於建構一種鼓勵回報問題、支持失敗學習、促進知識分享的文化氛圍。這樣的組織才有可能在真正的危機中展現集體智慧與高度彈性。
書中還深入探討了近期資安領域的重大事件,例如「CrowdStrike事件」,即使是全球最頂尖的資安公司,也可能在系統更新過程中因測試不足而造成全面性癱瘓。這樣的案例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現有的系統設計是否存在類似風險盲點,也反映出即使最強大的防禦系統,也需要不斷檢視與優化。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組織流程,風險評估與測試驗證絕不能淪為形式。
本書亦提供了許多具體操作建議,如如何設計具備彈性與時效性的災後復原流程、與保險業者如何談判更貼合實務風險的理賠條件、如何在供應鏈管理中納入「供應商韌性指標」等。這些內容讓我意識到,真正有效的風險管理不只是文件或SOP的堆疊,而是以實際運作為導向的系統設計,需要橫跨財務、法務、營運、IT等多部門協作。
《鋼索上的管理課》不只是一部關於風險控管的專業書籍,更是一部深具啟發性的企業管理哲學指南。書中不僅建構了完整的理論框架,也佐以實務案例與操作步驟,使讀者能夠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我深刻認知到:「與其將資源集中於危機發生後的損害控管,不如投入於危機發生前的體質強化與風險預防。」這樣的觀念,才是打造永續競爭力的關鍵。
這本書特別適合企業決策者、風險管理負責人、資安專業人員,以及所有希望強化組織抵禦力的讀者閱讀。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領導者不是在風平浪靜時做決策,而是在風暴來臨前就開始準備。未來,我期許自己能夠在工作中落實書中的理念與方法,積極推動一個更具前瞻性、整合性與彈性的風險應變體系,讓我的組織不只是因應危機,而是能在每一次挑戰中脫胎換骨,持續成長茁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