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譚文平, 高國棟
出版社:樂律
出版日期:2024/09/1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有聲書->傳送門
在經營管理的現場,經常面臨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人員留不住,團隊難以激勵,組織氣氛也似乎每況愈下。《積分管理學》這本書,讓我以全新的角度看待組織的活化與成員動能的激發。它不僅提供了解決管理盲點的系統性工具,更點出了企業在邁向數位與人本並進的過程中,如何透過「激勵設計」來打造一個可持續前進的團隊。
一、從「給薪思維」轉向「參與驅動」
過去的企業管理往往集中於制度規範與薪資制度,只要薪水發得夠、工作範圍講清楚,就期待員工能自動自發。然而現今的職場已大不同,年輕世代重視的是參與感、公平性與成就感。這本書提出一個重要概念:用「點數」取代傳統獎懲,打造更靈活的獎酬制度,讓參與變得具體可量化。透過點數機制,員工不再只是受薪工作者,而是參與企業營運、共同創價的「績效合夥人」。
書中所謂的「遊戲式積分管理」,不單純是將遊戲概念套用在職場,而是設計出一套兼具評估與激勵功能的點數體系,讓每個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貢獻與差距,也知道該往哪裡努力。這樣的制度,讓「公平」從口號變成行動指標,也讓努力能即時被看見與肯定。
二、解構績效的五大點數架構
作者提出的ABCDE五大點數分類,讓我對過去模糊不清的績效評核體系,有了明確而可操作的認識。
- A分:制度積分,對應的是遵守規範與標準行為,等同於組織運作的基本盤。
- B分:基礎積分,評量日常表現,屬於執行力的展現。
- C分:成果積分,針對具體績效與指標達成所給予的獎勵,是績效衡量的核心。
- D分:貢獻積分,著重於額外付出、創新建議、主動協助等正向行為,鼓勵自發與價值創造。
- E分:文化積分,則是組織價值的延伸,例如團隊精神、學習投入、正能量行為等。
這樣的分類,跳脫了傳統僅以結果論英雄的作法,也解決了「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制度死角。讓每一種被組織認可的行為,都有被紀錄與鼓勵的機會,也使每位成員清楚自己在團隊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
三、從「制度公平」邁向「激勵透明」
企業最常遇到的員工心聲無非是:「我做了很多,但沒人看見」或「憑什麼他升遷比我快」。這些問題的核心,是缺乏一套公開、透明、可回溯的評估系統。而這套積分管理法的精髓,就在於將模糊的評價標準轉化為具體點數,透過系統累積與呈現,讓管理者與員工都能站在共同的資訊基礎上對話。
我特別欣賞書中提到的「紅黃綠燈模型」,它以視覺化的方式快速標示員工狀態,讓管理者能更有系統地進行輔導與獎懲,也讓員工對自身所處的位置一目了然。這種資訊對稱的設計,對於降低組織內部的猜忌與怨懟非常有效,並且有助於建立正向的績效文化。
四、營造良性競爭:從PK制度談團隊成長
過度競爭會破壞團隊,沒有競爭則會失去動力。這本書提出一種更具建設性的競爭機制——「PK挑戰」,不是讓員工彼此對立,而是設計出正向比拚、合作共進的舞台。
在閱讀過書中對PK設計流程的說明後,我開始思考自己工作團隊是否也能引入「挑戰任務」的概念,讓不同部門或成員可以依據任務主題進行短期競賽。透過明確目標與可衡量的成果指標,不僅提升員工專注力,也能強化團隊彼此間的理解與支持。
更重要的是,這些挑戰不僅侷限於銷售成績或產能指標,也可以是流程優化、內部提案、公益參與等,讓每位成員都有機會在不同面向展現自我,提升成就感與企業認同感。
五、數位轉型下的管理新契機
在數位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光靠傳統Excel表格或人工紀錄,早已無法跟上管理的效率與複雜度。書中提到的積分系統與APP工具,讓我重新認識到「科技不只是支援,而是主導管理型態革新」的現實。
企業若能透過數位工具將積分管理平台化,實現即時紀錄、即時反饋,不僅提升了資訊正確率,也讓獎懲機制更具時效性與可追溯性。這種機制對於提升員工參與度有顯著助益,因為每一個人的表現都能被即時看見、即時回應,而非等到年底才做一次模糊的評價。
數位化還解放了管理者的時間,將原本耗時於統計與彙整的工作交由系統處理,讓管理者能專注於「人的輔導」與「策略引導」等更具價值的工作。
六、多元應用場景,讓激勵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最吸引我的是積分制度不再侷限於工作成果,而是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各種層面,從晉升制度、津貼發放、福利兌換到內部表揚與活動參與,積分制度如同企業文化的延伸,將價值觀具象化,讓組織價值內化於員工日常行為中。
書中提及的「快樂積分大會」讓我印象深刻,透過公開透明的表揚與獎勵,營造正向風氣,也促使更多人願意主動參與與付出。這些設計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經由細緻的制度與流程設計,真正將積分從數字轉化為行動力量,進而形塑企業文化。
七、從實務案例中見真章
本書最後以多家企業的實際推行經驗為例,呈現了積分管理從設計、落地到文化養成的完整歷程。這些案例不僅證明制度的可行性,也突顯了關鍵在於「領導者的認同與持續推動」。沒有高層的認同,積分制度很容易流於形式;而一旦獲得全力支持,它所帶來的變化,將會從組織的根本開始撼動。
我特別感受到一點:積分管理並不是一種萬能工具,而是一套讓企業內部「價值被量化、努力被看見」的哲學實踐。它不是改變人性,而是善用人性,用有系統的方法去引導行為與價值的對齊。
結語:讓「行為可視化」成為競爭力的起點
這本書提供的積分思維,讓我重新思考管理的本質——不是制定規則讓人遵守,而是創造誘因讓人自發。在激勵系統設計上,我們應該更勇於創新,結合科技與行為心理學,用積分機制建立「努力有價」、「貢獻可視」的文化。
閱讀《積分管理學》,讓我理解到:一個真正能持續發展的企業,從來不只靠制度,而是靠讓人願意投入的「機制」。積分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橋梁,連結個人動力與組織目標的橋梁。
對於每一位經營者、管理者,甚至員工自己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把重新解構「工作價值」的鑰匙。如果你正困惑於激勵無效、績效模糊、士氣低落,那麼這本書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