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鈴惠, 王睦鈞, 周佩萱, 邱秀玲, 林佳慧, 林愍茨, 林維君, 洪于凡, 莊承
出版社: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出版日期:2024/07/1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在當前全球局勢劇烈變化的浪潮下,無論是公家機構還是企業組織,如何提升整體行動效率與策略應變能力,成為現代治理與經營的核心課題。近期研讀《有效對齊未來:績效衡量與管理》一書後,我對於績效管理的本質與未來發展趨勢有了嶄新的理解與體會。本書不僅是一本管理技術的彙編,更像是一部融合策略規劃、數位創新與永續思維的行動指南,讓我意識到績效衡量不再只是事後檢討,而是邁向未來的預判力與行動力。
一、績效不只是數據,而是組織的語言
傳統上,人們總認為績效管理是一種透過指標評估成果的過程,偏向工具層面,例如目標設定、KPI、績效報表等。然而,本書提醒我們,績效應該被視為「組織語言」的一部分,是用來表達價值、凝聚共識、調整方向的重要機制。這種觀點的轉變,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績效系統的設計初衷與運作邏輯。
書中第一章從績效管理的基礎觀點出發,強調在數位轉型與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透過科技工具來提升決策品質與執行效率。例如,藉由資訊儀表板、即時數據監測與人工智慧預測模型,主管可以更快察覺風險與異常,提前部署資源與調整策略。這讓我反思,若我們依然採取一年一次的績效審核機制,是否已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績效管理應當變得更即時、更彈性、更具預警能力。
二、善用績效循環,打造可持續進化的組織
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績效管理不只是結果的呈現,更是一個持續改善的循環機制。從規劃、執行、評估、回饋到再規劃,形成一個動態優化的流程,類似PDCA循環或敏捷式開發的精神。這個循環不只應用於專案管理,更可以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讓每一位成員都內化成「反思與修正」的思維模式。
例如在書中提到農業專案的績效評估案例,透過定期的指標檢核與利害關係人訪談,不僅及時調整推動策略,也提升了資源使用效率與政策落實成效。這啟發我思考,若企業能將此模式內建於營運系統中,將可有效降低戰略執行落差,並持續修正行動方向以對準市場需求。
三、從「執行」到「轉化」:績效的升級使命
第二章聚焦於實務應用,特別強調在公部門執行專案時,績效不應只是形式上的成果回報,更應轉化為政策影響與社會價值的提升。此段內容對我而言極具啟發性,因為許多時候績效管理過度關注「做了多少」,卻忽略了「改變了什麼」。
舉例來說,在書中有一篇探討智慧農業政策如何展現其價值,不僅評估數量上的成果(如投入經費、培訓人數),更強調質化成果(如產業結構轉變、農民生活改善)。這種成果導向的思維,使我聯想到企業應該追求的是「績效驅動價值」,而非「指標導向表現」。也就是說,真正有效的績效管理,應該引導組織資源聚焦於對客戶、員工與社會真正有意義的貢獻。
四、績效管理的策略意義:對準未來而非對齊現在
第三章則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觀點,談到如何運用績效管理來因應全球新趨勢,如永續發展、數位轉型與城市智慧治理等。這讓我意識到,績效指標不該僅限於內部營運效率,而應與宏觀趨勢接軌,成為組織轉型的重要槓桿。
特別是書中提及企業在淨零轉型中,如何設計具科學依據的績效指標,如SBTi架構(基於科學的目標制定),並用於推動組織減碳行動與產業調整。這讓我思考,未來的績效管理,應朝向「系統性」與「外部導向」發展,從單一部門的目標達成,轉變為整體組織能否因應氣候變遷、資源壓力與市場動盪的綜合表現。
而這也帶出一個重要命題:績效管理不再是單純的績效追蹤工具,而是策略對齊與未來設計的核心機制。績效的設計應該引導組織往正確的未來前進,而非僅反映當下的執行狀況。這樣的思維革新,對於正在數位化或永續化轉型的企業而言,至關重要。
五、從績效技術走向績效文化
閱讀全書後,我最大的體悟是:績效管理的成功與否,並非取決於指標設計多完美,而是在於是否形成一種共同語言與文化。當組織中的每個人都能理解指標背後的價值、清楚目標與方向,績效才有其真正的驅動力。
書中提到,建立績效文化需從管理階層開始,尤其是領導者應清楚傳達目標意義、策略方向與預期成效,並定期回饋與調整,以維持全體對準同一方向。這對我是一種提醒:績效管理不該只是行政制度,更是領導溝通與組織學習的媒介。
如何避免「數字迷思」也是書中一再提到的提醒——績效指標只是量化工具,不能忽略其所不能捕捉的價值面,例如組織氛圍、創新能力、員工滿意度等。績效制度的設計,應平衡量化與質化,以避免成為純粹的壓力來源或扭曲行為導向的工具。
六、結語:用績效架構未來的能力
綜觀全書,我認為《有效對齊未來》是一本結合理論厚度與實務深度的作品。它不僅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績效評估方法與架構,也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將績效管理升級為「對未來的規劃能力」。這種能力,不只是透過數據反映成果,更能預見風險、調整策略、強化價值,從而在變動的世界中保持競爭力。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啟發是多層次的。作為一位關心組織效能與公共價值的實務工作者,我更堅信:真正有效的績效管理,不應只是完成任務,更應是形塑未來的起點。唯有將績效視為一種對未來的設計,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與未來對齊」,不只是對齊指標,更是對齊價值、願景與使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