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俊偉
出版社:廖俊偉
出版日期:2024/06/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在現代組織與職場中,「管理」這兩個字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分派工作或制定規則,它更是一門融合人性洞察、決策判斷與持續調和的深層藝術。《管理者解答之書》這本作品,並非單單談論管理的技巧,而是從更深的哲理基礎出發,帶領讀者跳脫傳統理論的侷限,探索一種嶄新的領導思維。
這本書的最大特色,是將東方古老智慧「易經」與現代組織管理做深度融合。過去我們往往認為《易經》只是算命或風水工具,但作者以三十年豐富實務經驗與深厚的學術基礎,證明了「變易」「陰陽」「象數」這些概念,其實在管理中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這樣的觀點,顛覆了我以往對管理的理解。
管理不是工具,而是智慧的運用
書中首章從基本的管理定義切入,不僅解釋了管理的起源與發展,也針對現代社會中,管理者所面臨的多變環境與人際挑戰,提出了反思。作者提及,真正的管理其實是一種「順應」的能力——順應變化、順應人心,進而將不確定轉化為可控的秩序。
這段讓我深有同感。曾經我以為管理就是設定目標、控管流程、監督績效,但實務上卻發現,真正讓團隊前進的力量往往來自信任與理解。當我學會站在部屬的角度思考問題,適時調整自己的立場與策略時,才開始看見管理的真正意義。這正與作者所說的「太極思維」不謀而合——黑中有白,動中有靜,領導不是僵化的命令,而是一種平衡的藝術。
易經不是古文,而是洞察變局的鑰匙
本書第二章全面介紹了《易經》的基本架構與核心概念,從起源到演化,從卦象到變化,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使原本晦澀難懂的經文,變得可親可感。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變」的詮釋。管理者之所以失敗,往往不是技術不足,而是對環境變化反應太慢。社會快速更迭,組織也隨之波動,而《易經》的智慧恰好提醒我們: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關鍵是你能否因勢利導、臨機應變。
在我個人的工作經驗中也曾遇到類似情況。當某項改革推動遇到強烈反彈時,若一味強推,結果常事倍功半;反之,若能觀察團隊氣氛,先從最支持者下手、逐步鋪陳,往往能收到水到渠成之效。這種因時制宜的策略,正是「變中求穩」的體現,也可說是活用《易經》的精髓。
領導的核心,是與人共舞
書中第三章提出「易經式管理」的具體方法,例如「象、數、理、占」四法如何應用於實際決策中,這對於尋求突破既有管理瓶頸的人,是一種全新的啟發。
我特別認同「象」的觀點。管理其實就是解讀人與情境的符號,象徵著情勢的變化與方向。作者提醒我們,許多管理者會依賴報表與數據來做決策,但忽略了「氛圍」與「直覺」這種更高階的感知力。這讓我想到,有時一場會議的表面進行看似順利,但實際上氣氛凝重、員工心中充滿疑慮,若領導者沒有察覺這些微妙的「象」,決策可能就會出現偏差。
作者也提及六十四卦的應用方式,雖然較具象徵意味,但若以此為「對照鏡」,可幫助我們自我檢視:當前的組織處於「未濟」還是「既濟」?是「困」還是「解」?這種系統化的框架,有助於領導者釐清現狀,進而找出突破口。
組織是有機體,不是階級金字塔
進入第四章,書中引用「天地人三才」的理念,重新定義了組織中的階層與角色。傳統上我們認為管理就是「上對下」的指揮體系,但作者指出,真正成熟的組織如同一棵大樹,各階層彼此依存、共同生長。
我非常喜歡「大樹精神」這一章節。它不僅指出領導者的角色是「遮風避雨」、中層管理者是「養分傳導」、基層員工是「吸收根系」,更強調了「同理心」與「包容性」在各層級間的重要性。這樣的比喻簡單卻深刻,讓我重新反思自己過去在管理上是否過於注重績效,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支持。
理論與實務,終須回到人本
第五章著重於各管理階層的特質與定位。高層的策略思維、中層的協調能力與基層的執行力,三者缺一不可。書中特別提醒,若只強化某一層級的效能,反而會導致組織運作失衡。
我曾在一個部門見識到這樣的情況:領導者遠見卓識,但中層人員卻無法傳遞理念、基層員工也缺乏信任感,最終導致計畫胎死腹中。這說明了,好的策略並不夠,如何讓整個組織三層聯動、同心協力,才是管理的關鍵。
作者用「天地能屈能伸」來鼓勵管理者學習順勢而為、適時彈性調整。這種態度,比起強調技術性的工具或流程,更貼近現實中的管理場景。
結語:管理,是一種修行
總結而言,《管理者解答之書》不僅是一本講述管理技巧的參考書,更是一場關於「如何看待人與組織關係」的哲學對話。它融合東方智慧與現代理論,既有深度也不失實用價值。
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啟發在於,管理不應只是規則與控制的技術,而是一種用心觀察、同理溝通的「修行」。它提醒我們,不要僅追求表面的效率,更要追求內在的和諧與共鳴。這樣的領導方式,或許才是能真正面對未來變局、引領團隊穩健前行的關鍵。
如果你也是一位在管理路上奮戰、尋求平衡與突破的領導者,這本書將為你打開一扇智慧之門,帶你看見另一種管理的可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