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志晶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4/05/2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現代職場,我們經常能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無力感:人手似乎永遠不夠,主管看似「指點江山」,但實際推動工作的人卻是自己;會議開了一場又一場,真正的決策卻遲遲無法做出;表現突出的人默默離開,留下來的卻是那些「中規中矩」的角色——這些現象無一不指向一個組織性隱疾,而《組織的帕金森定律》便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得以看清這種困局背後的根源。
一、資源越多,反而效率越差?
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核心觀念,來自於作者徐志晶對帕金森定律的詮釋——「任務會自動延展,直到填滿所有可用資源」。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只是時間管理上的提醒,實際上卻深藏對組織結構與人性弱點的洞察。當一份工作本可由一人完成,卻被分配給三人甚至更多人時,並不會因此變得更有效率,反而每個人都在「看對方辦」,甚至為了表現出自己的存在價值而創造出更多不必要的流程與會議。
這樣的現象我在自己的職場經驗中屢見不鮮。某次部門合併後,原本兩個小團隊的成員擴編成十人,但產出的內容並沒有相應提升,反而爭議與內耗增加,效率大幅下滑。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冗員膨脹症」不只是一種組織規模膨脹的表象,更是一種責任稀釋與行動遲滯的內部病症。
二、上層只動口,下層苦哈哈
在職場中,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無奈:明明自己負責絕大多數的執行細節,卻總是主管獲得掌聲與獎勵。而當人手短缺時,主管不但不思考如何優化流程,反而一味抱怨「人力不足」,要求部屬超時投入。書中稱之為「虛權浮職現象」:管理者透過不斷擴大權責範圍,掩飾自己的專業缺口,同時排斥比自己優秀的人才。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我過往的某個專案中,曾經有一位主管不僅對專業細節一知半解,還刻意聘用比自己更保守、執行力弱的成員,以避免被「功高蓋主」。結果整個小組的創新動能被壓抑,氣氛沉悶,直到該主管轉調後,新任主管才破除舊有結構,重新激發大家的動力。
三、「看起來很忙」就等於「很有生產力」?
在許多組織中,忙碌似乎成了一種績效指標。無論是回信、參加會議、準備報告,只要能夠表現得「忙得不可開交」,就能博得上級的注意。然而書中卻一語道破:真正該做的核心工作,往往因為被各種零碎瑣事掩蓋而被忽略。這種情況被作者稱為「瑣事陷阱」。
我曾在某家企業負責數位行銷時,明明該優先處理的是廣告投放策略與內容優化,但卻常被要求參與無關痛癢的例行報告會、內部活動安排等瑣碎任務。這種「把時間填滿」的文化,導致大家每天都在趕進度,卻沒人真正思考方向與策略。
作者建議可參考時間管理專家艾維.李的「六件大事法則」:每日聚焦於六個關鍵任務,按重要性排序,逐一完成,不貪多。這方法簡單有效,幫助我重新聚焦真正有價值的工作內容。
四、「平庸升遷」的真相
我們常看到某些職場生存法則:「不要太突出,也不要太差」,只要能維持「安全區」,就能順利升遷。書中對此進行尖銳分析,指出許多組織傾向晉用「不會威脅上司」的員工,甚至將潛力人才排擠出局,形成一種「庸才集團」。
作者引述媒體大亨梅鐸的管理觀:「拿薪水卻無所作為者,應直接辭退。」這種作法雖然看似鐵腕,卻有助於保持組織內的正向競爭與高效行動。
我曾見識過一位主管重用比自己強的人才,並給予充分授權。結果該團隊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達成業績目標。這讓我明白:真正有格局的領導者,從不害怕部屬比自己強,因為團隊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就。
五、決策者「不做決定」
另一個常見問題是所謂的「中層優柔寡斷症」:表面上擁有決策權的人,實則不敢拍板,凡事要求向上請示或組成討論小組,最終耽誤時機、浪費成本。這在專案管理中極其致命。
這讓我想起過去一個合作提案,在我與業務部門已敲定內容並準備推進時,行銷主管卻堅持「要再開會討論」,而這樣的會議一延再延,最終錯失與合作方的時機,令人扼腕。書中提醒:「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出決策並承擔結果。」
好的管理者應該是果斷的整合者,而不是永遠在「觀望」與「討論」中自我安慰的傍觀者。
六、人際糾葛與情緒內耗
組織病不只表現在流程與制度上,也深藏在人與人之間的微妙角力與心理互動之中。作者從心理學出發,揭示了嫉妒心、歸屬感缺乏、排他性等問題如何影響職場氛圍。
辦公室裡有些人總是被邊緣化,不一定是他們能力不足,而是缺乏與團隊的「情感連結」。學會做人、願意分享、懂得傾聽,往往比單打獨鬥更能在團隊中生存與成長。這點對我尤其重要——身為內向型性格的工作者,我學習在團隊裡尋找「局內人」的角色定位,而不是成為總是反對一切的「孤狼」。
七、時間焦慮與自我拖延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個人時間管理問題。書中指出:現代人忙碌的本質,其實往往來自於無意識的拖延與無效的時間切割。碎片化注意力與對瑣事的過度糾纏,使得真正應該投入精力的大事被無限擱置。
這點與我目前面臨的職涯轉型狀態不謀而合。我也常問自己:「是否把最重要的時間,用來處理最無關緊要的事?」當我學著將每日任務分級、使用番茄鐘法工作,並設下具體期限,效率明顯提升,焦慮也得以緩解。
結語:洞察人性,重構組織
《組織的帕金森定律》不只是一本談管理的書,更是一面照妖鏡,揭示了組織病與人性弱點的深層結構。它提醒我們:制度的設計應該是為了激發潛能,而不是束縛行動;領導者的角色不是顯擺權威,而是激發團隊戰力;個人的成長,也不應陷於表面忙碌與情緒耗損,而要勇於直面效率與選擇的課題。
如果我們能誠實看待自己的工作方式,反思所在的組織文化,並勇於改變,就有機會跳脫那個「人多事雜效率低」的迷宮,重建屬於自己的效率人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