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查理.吉爾基
原文作者:Charlie Gilkey
譯者:吳盈慧
出版社:啟動文化
出版日期:2024/05/2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現今變化快速、挑戰不斷的工作環境中,團體表現已不再取決於單一個體的能力,而是每個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與合作氛圍。《團隊好習慣》這本書指出,一個組織能否穩健發展,關鍵並非是組成團隊的人選,而是這些人如何彼此協作、互補與激勵。這個觀點讓我重新思考自己所在團隊的日常運作,也察覺到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行為,其實是組織氛圍的縮影。
一、從瑣事看見問題的本質
書中提到的「壞掉的印表機」是一個再貼切不過的比喻。當設備出現問題卻無人處理,不僅代表實際操作上的障礙,也反映了整體對責任、主動與合作態度的鬆懈。這讓我想起過去在部門中,明明都察覺到系統漏洞,但大家都抱持「這不關我的事」的心態,導致小錯釀成大禍。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一個團隊的文化,往往是由那些被忽略的小事所累積出來的。
二、連結感與參與感的重要性
本書強調「歸屬感」是建立團隊信任與熱情的基礎。當成員對群體感到認同、知道自己的付出有價值,才會願意積極貢獻。這種情感連結,不是靠辦公室牆上掛著幾句標語就能建立,而是透過日常互動、簡單問候、主動關心,慢慢累積起來的。
作者提出「弱連結」的概念也讓我印象深刻,意思是即便只是非正式、非工作相關的互動,也有助於促進人際關係與信任感。我回想在工作中,最有默契的合作往往不是與技術最強的人,而是那些會在茶水間閒聊幾句、會記得你名字的人。這些看似與工作無關的舉動,實際上正是團隊運作流暢的潤滑劑。
三、用制度打破決策瓶頸
團隊常見的一個困境,是決策流程太冗長、責任歸屬不明,導致效率低落。本書主張要「民主化決策」,也就是在維持必要規範的同時,賦予各層級成員適當的決策權力,讓他們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能夠迅速行動,而不是事事等待上級指令。
這個觀念對我來說是一種釋放。身為中階主管,常常卡在「我要不要做這個決定?」的掙扎中。當我們願意信任夥伴,給予他們明確的界線與自主權,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也能激發更多創意與解決方案。
四、精準設立目標與優先順序
書中談到的「拉目標」與「推目標」概念,點出了設定任務的方向感差異。「拉」意味著成員主動認同目標,內化成自己的任務動機;而「推」則是上級施壓,強行指定執行。顯然,前者的執行力與投入度遠高於後者。
作者提出「TEAM成本」概念,提醒我們評估任務時不能只看金錢與時間,還應考量精力與注意力的分配。這讓我更有意識去思考:在面對多個專案時,該如何取捨、如何調度,才不會讓自己與團隊筋疲力竭。
五、計畫與彈性的拿捏
許多組織都在講「計畫」,但《團隊好習慣》讓我理解真正的計畫不是一成不變的表格,而是一種動態調整的能力。這章節中提及「說不的勇氣」,也讓我深感共鳴。過去我總是害怕拒絕,覺得有機會就要抓,但事實證明,盲目承諾只會讓品質下降,反而不利團隊。
有趣的是,書中提到「計畫會改,這很正常」,正好與我過去追求完美、希望一開始就安排好一切的想法相反。作者的觀點更貼近現實:計畫是為了讓我們應變,不是為了綁住我們。
六、對話的質與量
溝通是所有團隊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出錯的環節。《團隊好習慣》以「頻率」、「聚焦」、「細節」等角度,協助我們檢視日常交流是否有效。最讓我驚艷的是「短碼」的應用,透過團隊自創的專屬詞彙,能大幅簡化溝通內容、提升反應速度。
書中也提醒我們,溝通不只是資訊傳遞,更牽涉到情緒與信任的經營。我認為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團隊問題的本質,並非資料錯誤,而是情緒被忽略、誤解被積累,最後導致關係破裂。
七、合作不是分工,而是連結
書中提出的「原子團隊」概念,讓我重新定義「協作」的意義。過去我以為合作就是各司其職、按部就班,但事實上,真正有效率的團隊是能夠彈性調整角色、互相支援的群體。
「執行者」、「審查者」、「協調者」的三角結構,不僅提升任務完成率,也能避免責任不明的情況。這樣的配置,使每位成員都能在自己的強項中發揮價值,同時補位他人的不足。
八、讓會議成為推進器
作者坦承,會議既可能帶來加乘效果,也可能變成最耗時的陷阱。這讓我思考到自己的工作經驗中,確實存在很多無效會議,重複討論相同的問題卻毫無結論。
《團隊好習慣》建議要重新設計會議方式,例如採取「非預設參與」,讓不必要的人能安心不出席,避免資源浪費。同時,每次會議都應明確界定目標、控制時間、確認後續步驟,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九、建立學習文化,強化核心能力
「核心團隊習慣」這一章節提醒我,團隊的真正實力,不只是看眼前成果,更在於是否願意面對弱點、持續進步。書中提到要「秀出阿基里斯腱」,意思是坦然暴露自己的不足,才能讓他人補位,也讓自己有成長的空間。
在我過去的經歷中,常看到同仁因為怕被批評而隱瞞問題,結果錯誤更嚴重、解決成本更高。當一個團隊能建立起「錯了可以說」的文化,自然也就更具應變力與創新力。
十、轉變是一種遊戲,也是種藝術
《團隊好習慣》的最後,提到團隊文化的變革其實也帶有政治性——不是指爾虞我詐,而是強調「立場」、「資源」、「動機」之間的角力。我們必須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會支持改變,有人會感受到威脅,有人則可能漠不關心。
改變團隊文化不是單靠意志力,更需要策略。像是找出潛在支持者、漸進式地建立共識、明確展現改變所帶來的正向成果,這些做法都能降低阻力,提升執行力。
結語:改變從微行動開始
《團隊好習慣》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讓我看見「微行動」的力量。我們不需要成為主管、不必等待變革命令,光是改變自己的一兩個習慣,就足以在團隊中掀起漣漪。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方法論,更是一種觀念的轉換:把注意力從「做什麼」,轉向「怎麼做」;從「誰的錯」,轉向「我們怎麼一起更好」。
每一次的會議、每一場對話、每一次主動的幫忙,都是重塑團隊文化的契機。只要願意從當下的小習慣做起,團隊自然會慢慢轉變,變得更有默契、更有溫度,也更有戰鬥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