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雄武
出版社: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02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有聲書->傳送門
在現今教育與職場環境持續演進的趨勢中,「互動式學習」成為了一種被廣泛推崇的教學方式。夏雄武老師所著的《體驗式培訓,活化思維的討論技巧》正是以這樣的學習觀念為基礎,提出了系統性的引導策略與實務操作方法,幫助培訓者提升課程的參與度與學習者的反思能力。
這本書不只是介紹互動學習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份「導引者行動指南」,為那些希望透過活動設計促進學習效果的教學者提供了明確路徑與方向。從引導者的角色出發,作者詳細分析了在互動課程中帶領者需要具備的心理素質、引導技巧,以及活動設計邏輯,使教學過程不再只是帶領遊戲或完成任務,而是能夠深度啟發學習者的思考與成長。
一、重新定義「帶領者」的角色
傳統教學中,教師多扮演知識的傳遞者,而在這本書中,作者將「引導者」定位為學習歷程的陪伴者與探索的催化劑。這個角色不再是單向輸出的教學者,而是透過一連串精心設計的活動,引導參與者從中獲得體悟與反思。這種觀念的轉變,讓我對於教學與學習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原來,一場好的課程,不在於講授的內容有多豐富,而在於是否能喚起學習者主動參與、內在轉化。
書中強調,身為引導者,除了要掌握活動設計的技巧,更要能敏銳觀察團隊動態、調整節奏,並適時提出啟發性的問題。這種能力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不斷歷練與自我反思。而這點,正是我過往在教學與工作中時常感到瓶頸之處。
二、理論基礎是實務的支撐
在第二章節中,作者介紹了多個支撐互動式學習的重要理論,包括行為改變模型、心理投入的心流經驗、認知不協調理論、團隊動力學及衝突調和策略。這些理論在我過往的學習歷程中可能都有接觸過,但總覺得較為抽象、不容易實踐。
然而在本書中,作者巧妙地將這些理論與實際案例結合,讓我更容易理解其運作機制。例如,心流理論談到個體在專注與能力之間達到最佳平衡點,進而進入忘我狀態。在活動設計中,如果任務太簡單,參與者會感到無聊;太困難則會產生焦慮。這樣的理論解釋,讓我對於活動難度的拿捏有了具體的標準,也能更有效地調整教學策略。
三、APPLE引導模式:互動教學的藍圖
第三章介紹了APPLE模型,一個具體實踐引導流程的框架,包含「目標設定(Aim)」、「前提評估(Pre-assess)」、「引導策略(Process)」、「學習連結(Link)」、「結論深化(End)」。這個流程的設定,不只是流程安排的順序,更是一個思維結構的建構,引導者能夠有條不紊地策劃與執行互動課程。
我特別喜歡書中強調的「GRABBSS」評估工具,用以掌握學習者在活動前的心理與行為狀態,例如目標感、信任度、投入度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學習氛圍的營造。這套架構使我明白,好的活動設計不只是技術問題,更關乎對學習者狀態的敏銳掌握與回應能力。
四、活動引導的實用技巧
第四章可說是本書的實戰精華。作者詳盡剖析了活動操作中常見的問題與解法,並從活動流程(如DDADA)到團隊互動中的具體行動指引,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訊。這些內容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過去在帶領活動時的疏忽與盲點——例如,忽略活動的轉換節奏、未適當地連結活動與學習目標,甚至忽略了活動中沉默成員的參與度。
透過書中提供的九種啟動技巧與活動排序邏輯,我逐步建立起對於「活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的正確觀念。活動的本質在於創造一個「可以學習的場域」,透過體驗激發學習者的自我覺察與行動意願。
五、善用問題,活化思維
進入第五章,我對於「提問」這項教學技術有了重新的認識。引導討論的價值不在於灌輸知識,而在於引導思考,而提出好問題,正是關鍵所在。作者指出,提問本身就是一種技術,需要精準、開放、並能引起學習者共鳴。
我曾經在課堂上遭遇提問無人回答的窘境,讀到這一章節時感到非常共鳴。作者建議從簡單的「描述性問題」逐步引導到「分析性問題」,再帶到「評價性問題」與「應用性問題」,透過漸進式提問,幫助學習者逐層深入自己的想法與學習歷程。這樣的提問架構讓我明白,討論引導並不是即興發揮,而是一門需要細緻設計與深度思考的教學藝術。
六、因應突發行為,維持教學品質
第六章專注於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失序行為」,如挑釁、冷漠、獨斷、漠視指令等,並提供了具體處理策略。這一章節對我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在實務上常會遇到課堂氣氛被一兩位學員干擾的情況。
書中提醒引導者要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並學會用同理的角度去回應,而不是一味壓制或忽視。透過對這些行為的認識與調整,我開始理解,引導者的穩定情緒與應變能力,才是維持團隊動能的關鍵。
七、落幕不等於結束,而是轉化的開始
書末一章提醒我們,課程的終點不該只是活動的停止,而應該是學習的深化與延伸。透過總結回饋與具體行動計劃,才能讓參與者將體驗轉化為實際應用。這點讓我思考,很多課程在結尾時草草收場,實則錯失了一次深化學習的機會。
作者提出的「學習經驗強化策略」,例如回顧關鍵時刻、設定後續行動、鼓勵互相回饋等,對於形成「學習回圈」具有重要作用,也為我未來的課程設計提供了新的啟發。
結語:一場深刻的教學覺醒
讀完《體驗式培訓,活化思維的討論技巧》,我深深體會到,一位優秀的引導者,不是只是活動的帶領人,而是能夠開啟學習者內在覺察的催化者。這本書從觀念到技巧,從理論到實踐,架構出一套系統化的學習模式,也讓我對自己過往的教學方式有了更多反思與修正的動力。
未來,無論我在企業內訓、學校教育,甚至是日常溝通中,我都會試圖將書中的引導精神應用其中——少一點指令,多一點探索;少一點灌輸,多一點引發。這或許才是讓學習真正發生的關鍵所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