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亨利.明茲柏格
原文作者:Henry Mintzberg
譯者:廖桓偉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24/04/2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亨利.明茲柏格這位思想大膽、觀點犀利的管理思想家,以他獨到的見解與「不走尋常路」的研究風格,在管理學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著作《明茲柏格:管理的真實樣貌》不僅是一部挑戰傳統管理教育與實務的經典,更像是一場思想的革命,顛覆了我對管理的固有印象,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也重新認識了管理工作的真義。
與其說這是一本單純的管理書籍,不如說它是一部描繪真實管理風景的故事集。明茲柏格以他多年來在學術研究、實務觀察與教學歷程中累積的智慧,精選出四十餘則短篇文章,用生動而機智的筆法拆解管理工作的本質與矛盾。他沒有高談闊論抽象理論,而是用日常場景與故事入手,讓讀者在閱讀中體會那些經常被忽略的細節與意涵。每一篇文章既是一個管理個案,也是一面照見現實的鏡子,讓我們直視自己在職場上的盲點與迷思。
例如書中首篇「飛機餐事件」,看似微不足道,卻意涵深遠。一份令人反感的炒蛋,揭示了高層管理者與實際顧客體驗之間的嚴重落差。身為航空公司領導者的他,坐在頭等艙裡享受精緻餐點,完全無法體會經濟艙乘客面對糟糕服務時的失望與不滿,導致顧客流失與品牌形象受損。這個故事讓我深刻聯想到許多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雖然強調「顧客導向」與「傾聽基層」,卻經常被層層報告與精緻數據包圍,與實際現場脫節。明茲柏格以幽默而犀利的方式,提醒我們真正的管理者不能只是坐在辦公室裡作決策,而應走入現場,貼近員工與顧客的真實感受,從而做出有意義的判斷。
明茲柏格對策略的見解亦極具啟發性。他主張策略不是按部就班、精心規劃的結果,而是如雜草般自然生成的過程。他批判傳統的策略規劃常流於形式,企業花費大量時間與資源制定宏大的藍圖,卻忽略了真正有效的策略往往來自基層員工在日常中累積的經驗與實踐。這讓我回憶起在職場中參與策略會議的經驗,會議中常常充斥著抽象的目標與理想化的KPI,實際執行時卻因為脫離現場情境而效果不彰。明茲柏格所提倡的「策略萌發論」打破了我對傳統策略思維的迷信,也讓我重新思考,策略是否應該從基層萌芽、向上滲透,而非自上而下壓制式地推動。
另一個我印象深刻的章節,是關於「先做再想」的觀點。他認為在面對不確定與模糊情境時,管理者與其原地踏步、不如動手嘗試。他打趣地說:「只有兩件事不能先做再想:核戰與生小孩。」這句話雖然幽默,卻深具哲理。太多時候我們將決策過度理性化,總想等資料齊全再行動,卻錯過了最佳時機。尤其在創新與創業的過程中,更需要一種實驗精神與試錯的勇氣。這讓我思考自己過往在推動新專案時,是否太過拘泥於前期計劃與風險分析,反而忽略了在實作中學習、在錯誤中成長的寶貴機會。
此外,書中也探討組織結構與內部運作的問題。明茲柏格批評過度垂直整合與分工導致的部門孤島現象,這種「穀倉心態」讓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與協作。他主張組織應該保持彈性,鼓勵跨部門對話與互動,讓資訊可以自由流動。這讓我想到曾任職的一家公司中,各部門間如同孤島,各自為政,即使面對共同目標,也往往因溝通成本過高而效率低落。明茲柏格的一句話深深打動我:「公司不該天衣無縫,應保有縫隙。」這些縫隙不是問題,而是創新的空間,是連結與轉化的可能。
在談到醫療體系時,明茲柏格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誰該來管理醫院?是護理師、醫師,還是經理人?」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卻反映出專業知識與管理能力之間的張力。護理師了解照護需求,醫師精通醫療專業,經理人則熟悉制度與流程,但誰能從整體出發,做出最合適的判斷?他指出管理不是單靠專業技術堆疊,而是一種情境理解與多元視角的整合能力。這讓我深刻認識到,未來的領導者必須具備跨領域的學習力與同理心,才能勝任複雜組織中的管理角色。
明茲柏格對於當代管理語言的批判,也值得我們深思。他認為過度使用技術化、流行化的詞彙,如「轉型」、「人力資源」、「策略規劃」等,不但可能掩蓋問題本質,甚至會讓人迷失於包裝之中。他鼓勵我們回歸語言的本質,使用真實、具人味的詞彙與表達方式。這讓我想到過去寫報告或提案時,常常因為希望顯得專業,而使用大量術語,卻反而讓訊息失真。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也是思維的延伸,當我們選擇怎麼說,也在選擇怎麼看待問題與世界。
總體來說,《明茲柏格:管理的真實樣貌》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管理的書,更是一種對人性與組織本質的深刻洞察。它打破我們對管理的既定印象,引導我們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什麼是有效的管理?什麼是有意義的組織?什麼是值得追求的行動?書中大量的譬喻、實例與故事,讓人一讀難忘,也讓我們在閱讀中找到共鳴與反省。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一種少見的清新與震撼。它不是傳授萬用技巧或成功公式的指南書,而是邀請我們走進管理的真實世界,去觀察、去體驗、去理解。它讓我明白,管理不是一門技術,而是一種藝術;不是關於控制,而是關於連結;不是在追求完美,而是在接受不確定與混亂中找到秩序與價值。
最終,正如明茲柏格所言:「沒有特效藥,也不需要特效藥」,管理並非要找到一個終極解方,而是在不斷的反思與實踐中,培養出對情境的敏感度與對人的理解力。這本書不只適合管理者閱讀,也適合所有在組織中奮鬥的人細細品味。它不只談管理,更談人性,談選擇,談如何在混沌的世界中保持清醒與真誠。
《明茲柏格:管理的真實樣貌》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與思考的作品。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管理,是對人的尊重、對現場的理解、對不確定的擁抱,以及對未來的共同創造。
留言
張貼留言